陈文浩
水是生命之源、生产之要、生态之基。长沙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管水的重要战略思想和省委、省政府生态强省精神,落实涵水、活水、净水、管水举措,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,着力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长沙。
一、扩容增蓄涵水。水是宝贵的资源。长沙是季节性缺水城市,丰水期将雨水蓄积下来,既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求,也能有效减轻江河的压力,蓄水调峰。近年来,长沙实施蓄水工程,先后建成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及库区水利项目,有效解决湘江长沙段枯水季节缺水问题;实施水库山塘扩容增蓄工程,完成全市所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山塘清淤扩容,并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新建人工湖8个,蓄、引、提水量可达30亿立方米,比四年前提高9亿立方米。坚持保水从增绿抓起,实施以湘江及主要支流水系河湖岸滩地绿化769公顷,并对浏阳河、捞刀河等主要支流源头封山育林,提升了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。今后,要进一步加强水源地建设,持续推进水库除险加固、山塘沟渠清淤扩容、大型河坝水闸和城区湿地湖泊建设等增蓄工程,统筹推进农村自来水普及工程和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,提高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,让水更好地留下来。
二、畅通河湖活水。水系连通,水才能活,水活才能防止积水成患、积水成灾。我市立足河湖、水系实际,遵循自然规律,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,使河相交、湖相通、水相连。近年来实施了雷锋湖—龙王港—梅溪湖水系、圭塘河生态引水等10余条水系连通工程,对城区易涝点、易堵点进行疏浚,对排水管网升级改造,既降低了城市内涝风险,又保证了湖库水量。同时,疏浚农村主干渠4000公里,小河坝更新改造1431座,境内主要灌区干渠全线疏通。未来,我市还将按照“给水腾地、给水让路”的治水理念和“上蓄、中滞、下排”的措施,重点推进城市防洪治涝、山洪灾害防治、河湖连通建设,加强浏阳河、捞刀河、沩水河、圭塘河等重点河流综合治理,采取综合措施,构建引排顺畅、蓄泄得当、丰枯调剂、多源互补、调控自如的河湖库渠水网体系。
三、综合治理净水。把“留一江清水”“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”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,认真落实省“湘江治理一号工程”,下大力气改善湘江长沙段和浏阳河、捞刀河、沩水、圭塘河、龙王港、靳江河等“一江六河”水质,保障水生态安全。开展高污企业退出专项整治,先后否决污染项目460个,涉及投资逾100亿元,退出各类污染隐患企业398家,从源头控制高污染高耗水项目进入。完成主城区河流排污口截污110个,新改扩污水处理厂11家,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、全处理;开展黑臭水体治理项目88个,今年底可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。同时,加强面源污染治理,主城区和水域周边全面实行禽畜禁养,1165个村都建立垃圾收集处置系统,基本实现“污染源属地管理、就地治理,污水不外流、不下河”。主要河流(段)基本消除五类、劣五类水体,整体达到四类以上标准,湘江干流达到三类水标准。下阶段,重点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二个“三年行动计划”,深入推进工业和生活污染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,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,采取控源截污、清淤疏浚、生态修复等措施,加快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,加大支流治理力度,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出水厂水质标准,巩固湘江治理成果,确保长沙碧水常流。
四、创新机制管水。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,平常感受不深刻,但灾情来临时将集中爆发,造成的危险是十分可怕的。我们坚持用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办法来补齐体制机制短板,构建责任清、合力强、效率高的管水治水格局。全面推行“河长制”,建立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河长体系,要求河长像抓城市管理“门前三包”一样看好自己的责任田,并对河长履职进行严格考核问责,从根本上解决“多龙治水水难治”问题。加强立法管理,出台《长沙市水资源管理条例》《长沙市境内河流生态补偿实施办法》等涉水法规制度50余项,将用水总量、用水效率、水功能区纳污考核指标分解到各个区县(市)。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,推行居民阶梯式水价、非居民超定额累进加价的水价制度,以价格杠杆调节用水总量,连续三年在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。同时,依据水资源建设亲水平台,打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5处、国家级湿地公园4处、市民亲水休闲场所100余处,彰显山水洲城的水文化特色,让老百姓享受到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福利。下一步,以河长制为重点,制定“一河一档”,实施“一河一策”,完善工作议事、信息共享、联合执法、考核问责等制度,健全巡查督查机制,真正实现河长治。
(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委副书记、市长、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)